第671章 百万大名-《战国之鹰》
第(2/3)页
而政良却是很清楚为何肥前国会有这样的变化的。一切都是因为罗氏家主政后在当地推行的农事、民事法度所至,再加上此前不断将人口迁徙到肥前国来,自然就造成了这样一种结果了。不断增加的田地,日渐改善的交通,逐渐富足的生活,医疗水平的提高,强大国家所带来的稳定局面,一方面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等的发展,另外一方面也让一些原本无力抚养更多孩子的家庭可以生育更多孩子了,这让与罗氏家起家时期同一时代的那一代小孩迅速成长为了青壮一代,而更多的小孩又紧随着出生。而这些青壮与小孩,都是最为拥护罗氏家的一代。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农业、经济、人口以及统治,这方方面面已经在肥前形成了循环。现在,肥前国已经成为了罗氏家领地内当之无愧的农业、经济以及政治中心。
“筑后国方面,收入为三十二万石,人口一十五万,其中青壮九万,小孩三万。”
筑后国的大部分地区是稍迟于肥前国而接受罗氏家的统治的,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再加上受到了邻近的肥前国的辐射影响,农业以及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领地收入也由从前的二十七万是增加到了三十二万石(当然,原问注所家、星野家、草野家所在的地区由于在去年才纳入罗氏家的统治范围,自然就成为了筑后国最落后的地区了。而由于筑前最为肥沃的筑后川沿岸区域还没有被彻底开发,所以日后筑后国的收入还会有所增加的)。
但又由于地位位置的关系,筑后国一直都是大友家、大内家,甚至是此后崛起的罗氏家之间各个豪族争斗的主战场,所以导致筑后国的人口并不多,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以及罗氏家的人口迁徙后,人口也得到了一定的增长,但总体人口还是相对较少的。
“肥后国方面。收入为三十三万石,人口二十万,其中青壮十一万。小孩四万。”
肥后是罗氏家第三个占据的地区,从全面占据距今不过两三年。领地收入能够从当初的三十一万石(另外还有三万石左右领地还被相良家等豪族占据着)增加到三十三万石(主要是因为其邻近已经彻底发展起来的肥前国的辐射影响,而且国内又有几个肥沃的平原、盆地,只要稍加发展,收入自然就提高了,此国今后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
人口方面,由于此前曾经经历过数次战乱,所以即便休养了一段时间。但是短期内还是以老幼为主的人口结构(很多青壮都在战乱中丧生或致残了)。这也是为何政良将人口迁徙的重点放在肥后国的原因了,目的是为了增加当地的青壮人口,以便加快当地的发展。
“筑前国方面,收入为一十五万石。人口一十二万,其中青壮八万,小孩二万。”
根据政良记忆,历史中记载,此时的筑前国总收入为三十四万石左右。但罗氏家能够占据其中一十五万石的收入已经很不错了(主要经济中心博多被烧毁,导致博多地区经济受到很大的影响,减少了不少的收入)。估计是由于此时罗氏家占据了筑前国近一半的国土,而且人口最多、土地最肥沃的筑紫、福冈、筑丰三处平原中(其中筑丰平原的面积几乎是前两个平原面积的总和),罗氏家又占据了筑紫、福冈两处平原。从而造成了这一个结果的。
而筑前国最近几年,主要就经历了大内家与大友家、罗氏家与大内家、大友家联军这两场战役,而且两场战役的主站场都在肥前、筑后两国,所以他们的人口反而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虽然去年的一战中,大内家的主要兵源都来自于筑前国地区,但是在战后政良又将这些人释放回当地定居了)。半个国土的人口几乎就相当于筑后一国的人口了。
“丰后国方面,收入为三十七石,人口二十一万,其中青壮一十二万,小孩五万。”
根据历史记载,丰后国总收入大概为四十二万石左右,而此时罗氏家所占据领土的收入为三十七万石左右,那么剩余还被大友家占据着的土地收入就为五万石左右了,估计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为国东郡中的平原地带。
而丰后的人口方面则有点不正常了,明显看得出来,青壮以及小孩的比例相对而言有点少了,而且总人口相对于丰后国的总收入而言也不多。这主要是大友家近十数年不断征战的原因造成的,这十数年来,大友家分别与大内家、伊东家、四国豪族甚至现在的罗氏家都有过剧烈的征战,自然就导致了人口比例的变化了。
“日向国方面,收入为六百石,人口三百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