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1章 出路之难-《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

    炎炎的三伏天,孟强强戴着一顶草帽,坐在一个小山坡上,他的面前是一望无际的红薯地。

    很多人对甘州的印象是“大漠孤烟”,实际上它是产量与品种都很强悍的蔬菜大省。走廊绿洲,有雪山融水的灌溉,黄河沿岸,有直接的河水哺育,向南看,这里亦有温润如江南之地。

    地形交错、气流交锋、高原光照、昼夜温差,为地道风物创造一个个先决条件。长得虽好、味道也足,但如何走出去,是一直以来的大难题。

    孟强强的“强运冷链”自开园以来,一直主做以储为主的苹果生意,口碑也一点点做起来了,他的园区专业化程度很高,如今已是县里的冷链产业示范园。

    而且孟强强了大工夫做温控标准,不遗余力接待行业或者有关部门的参观视察,一年多下来,在方案报告这条路上,不知不觉也走得密集起来。

    可是越往下走孟强强越发觉,甘州的形势让他不可能只停留在“苹果冷链”,他的园区无法只做苹果的配套,因为这片地域,每一样农产品都亟需走出去。这样更大的篮子一度让他犹豫,但有一天当有人找上门来的时候,拨开了他内心的繁繁乱乱。

    归根结底,做冷链要解决问题,而不是把功能变得像展馆一样。也只有真正解决问题,企业才有核心之力。

    事情,要从眼前的这片红薯地说起。

    回望这几年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让人有些不堪回首。前两家收购企业与薯农合作的时候,怨声载道,最后甚至闹成了官司。

    红薯种植的培育款,包括种薯、机械、农药等,由收购公司提供,但薯农要支付一定的利息,最后把红薯卖出去,收购方扣除利息之后再把结算的收益回给薯农。

    这是合乎常理的操作,可一旦收购方走得不通畅,各种各样的问题纷至沓来。说好的半个月结款,硬生生等了两个月,而且这两个月每天走在走利息。来田间收货不及时,有的一晾就是多日,最早定价2100一吨,现在因为青了皱了破皮了,直接变成800一吨。

    这种模式和收购方包地还不一样,包地种植请来的可以说都是打工人,企业自负盈亏,而这种模式下,分分毛毛都关乎薯农的切实收入。

    这般槽糕的境地下,新的收购方找到了孟强强,希望通过强运冷链做到快速运输。可这个数字,是十万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