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技术与现实-《冷链二十年》


    第(2/3)页

    “在仓储环节,除了在仓库的进出口安装读写器,我认为还可以在叉车上安装读写器,这样便于叉车正确分拣货物。在运输途中,如果能把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定时写入rfid的读写器,是不是就可以实现温度实时监控?”

    黎舟沉了下来,技术是辐射式的,运用是现实性的,所以技术无法大包大揽,它需要契合,与现实运用的契合。

    黎舟发现这眼前人好生厉害,繁而简之就是本事,更何况还能简到人的心里,不用怀疑,这是一个早早便关注rfid的人,但他的本领又远不在此。为什么这个人能入冷藏食品实验室,黎舟此时也明白了。

    接下来的时日,更让他觉得胡殊同的强大,别看他实验室里资历最浅的人,但他的身影无处不在,尤其是保温箱和微型冷库,他不仅能和各位专家聊到一起,还能参与具体的实验过程。

    仿佛黎舟也打破了某种隔阂,最起码宿舍的景象不再那么压抑了。他的生物钟不像以前那么刻板了,只有一个小时的陶笛保留下来,虽然话还是很少,但胡殊同知道这家伙已经活泛许多,终于不把自己当空气了。

    从黎舟身上,让人发现人类的沟通不需要语言,他心绪冗杂的时候,陶笛声就会很缓,实验室有让自己兴奋的想法时,陶笛声就会轻快。心情好的时候,他会打开台灯听到钢笔落纸的莎莎声,带饮料回来的时候还会给胡殊同带一瓶,心情不好的时候,莎莎声就变成了躺在那里对墙翻书的声音。

    看上去他是个不表露情绪的人,实际上恰恰最不能遮掩自己的情绪。

    三月底,胡殊同和黎舟接到了庞师友的要求,他二人要在四月一号陪同前往南郊开技术沟通会。之前实验室内部已经召开过一次会议,议题便是南郊园区的技术配合工作,但会议室反响平淡。

    有的教授以课题关键点为由,有的教授直言不想参与到企业会议,对于这些专家学者,庞师友无法点名,这些人当中的有些执拗是撬不动的,反过来说也正是这般性情才能走到今天这个位置。所以,胡殊同和黎舟这两个小辈,就算有一堆理由,也得跟去开会。

    黎舟的内心显然是拒绝的,他讨厌开会不说,还觉得自己是去凑数的,技术组主要负责材料,和rfid有什么关系。不过胡殊同发现,庞师友的话,黎舟是听的,虽然怏怏不乐,但也开始做着一些准备。

    会议前夜,胡殊同突然接到了栾平欣的电话。

    “殊同,我来明源了。”

    “是因为南郊园区吗?”
    第(2/3)页